您當前位置:荷澤市-中國菏澤市-菏澤新聞網 > 權威發布 > 正文
作者: 荷澤新聞網 來源: 荷澤新聞網 發表時間:2023-12-17
今天上午,我市召開定陶區媒體融合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邀請定陶區委宣傳部及區融媒體中心負責同志介紹定陶區媒體融合發展工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敬請關注。
新聞發布會開始
主持人
新聞界的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
歡迎參加市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今天發布的主題是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工作,將通過樹典型、立標桿,分享先進縣區經驗的方式,帶動全市高標準打造融媒體平臺。今天受邀出席發布會的有定陶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艷玲,定陶區委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王浩勇,定陶區融媒體中心黨總支書記、主任曹麗華,向大家介紹定陶區媒體融合發展的典型經驗做法,并回答各位記者朋友關心的問題。
參加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有:省駐菏新聞機構、市各媒體和新聞網站的記者朋友。
主持人
首先,請楊艷玲部長介紹定陶區媒體融合發展典型經驗做法。
楊艷玲
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謝大家對定陶區的關心和支持。下面,我介紹一下定陶區媒體融合發展工作情況。
近年來,定陶區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創新推進“融媒體”與政務服務、基層治理相結合,以“愛定陶”客戶端為載體,高效整合媒介資源、生產要素,全面打造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和數字化管理等互融互通的“云平臺”,形成了“融媒 ”多元融合發展新模式。截至目前,“愛定陶”客戶端注冊用戶42.7萬人,定陶區融媒體中心連續五年榮獲山東省電視宣傳、廣播宣傳、融媒體宣傳先進集體一等獎,定陶區媒體融合工作入選全省縣級廣電媒體融合典型案例,在2023年全省縣級融媒體高質量發展推進暨培訓現場會上,定陶區作了典型發言。
一、創新“融媒 云服務”,打造新型智慧社區惠民生。一是“兩心融合”推行“點單式”志愿服務。堅持將區融媒體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合發展,在“愛定陶”客戶端嵌入“新時代文明實踐”版塊,增加群眾點單、志愿服務精準派單的功能。目前,客戶端已入駐新時代文明實踐團隊2213支,志愿者18.4萬人。定陶區“兩心”融合的典型經驗也被山東省廣播電視局進行全省推廣。二是“民呼我應”推行“上門式”便民服務。引導各類商鋪入駐“民呼我應”服務平臺,開通家政服務、家電維修等便民服務功能70余項,讓群眾不出家門、一個電話就可以享受到最便捷的服務,目前,已入駐商鋪118家,服務范圍全區覆蓋。三是“政務外賣”推行“網購式”政務服務。組織區行政審批局、區工信局分別打造“政務外賣服務平臺”和“企業服務平臺”,按照群眾和企業按需點餐、科室協同配餐、專班上門送餐的服務模式,讓政務服務像外賣一樣精準直達。目前,已開通政務審批、法律服務等多項便民服務功能,開通個體工商戶登記、企業備案等120余項審批事項,可實現城區周邊5分鐘響應、30分鐘內辦結。
二、創新“融媒 云宣傳”,筑牢意識形態陣地聚民心。一是融合打通全平臺。相繼開通各商業平臺、新華社、央視頻、人民日報等宣傳平臺賬號,構建起以11個宣傳平臺為主線的融媒宣傳矩陣,實現手機、電視、電臺多平臺聯動宣傳、信息資源同步共享,全面擴大了主流輿論的影響力和覆蓋面。二是理論宣講全渠道。創新一體化采編調度系統,全媒體開設黨的最新理論、新聞資訊、上級政策、好人好事等20余個專題專欄,常態化使用圖說、短視頻、訪談等形式進行全媒體播發,真正讓定陶融媒成為全區人民了解大事小情的必備渠道。三是文化浸潤全氛圍。常態化舉行“美在我身邊”系列隨手拍活動,發動群眾留住身邊的美好,每逢端午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廣泛開展線上互動有禮活動,采取“云直播 現場觀看”的形式進行。牡丹節會期間我區直播的“中國定陶第八屆玫瑰節”開幕式,觀看人次達30余萬,向全網推介了定陶玫瑰,直播也入選菏澤市2023牡丹節會十大帶流量、有特色的高質量直播活動。
三、創新“融媒 云監督”,拓寬政務服務渠道暢民意。一是主動征集群眾意見。通過“愛定陶”客戶端常態化開展網友問題隨手傳、調查問卷填報等互動活動,在重大民生工程等工作中主動征求群眾意見,累計回應群眾留言5000余條次,讓政務新媒體成為聯系群眾、傾聽呼聲、為民解憂的重要渠道。二是傾力辦好民生實事。建立健全“群眾訴求網上辦理平臺”,進一步完善了群眾訴求接收、交辦、督辦、回復等工作機制,對小微民生問題力求“動態清零”、快辦快結,對重大工作事項堅持“135”辦理工作制度,即1天內開展核查,3天內核查清楚,5天內網上回復,真正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三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區紀委監委入駐“愛定陶”客戶端并開設“‘清風護航’優化營商環境舉報專區”,重點聚焦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等領域,對企業反映的問題事項第一時間調查取證,狠抓反面典型,予以公開曝光,全面營造重商、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輿論氛圍。
以上就是我的介紹,謝謝!
主持人
感謝楊部長的介紹。下面是記者提問環節,提問前請舉手示意并通報所在新聞機構名稱。
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
定陶區融媒體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相互融合,請問這兩者具體是怎么融合的?
主持人
感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請王浩勇先生回答。
王浩勇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定陶區堅持“兩個中心”同步謀劃、同步推進,形成“一體發展、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走出了“兩個中心”融合發展的定陶路徑。
一是信息化融合,正面宣傳引導更接地氣。我們將全區363名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的專管員全部納入融媒體中心通訊員隊伍,開通了“閃電云”供稿賬號,實現了兩個中心云端互通,通訊員隊伍與融媒體中心記者一體供稿、一體審核。面向所有志愿服務團隊開通供稿渠道,設置了活動素材“一鍵回傳”功能,對全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進行實時跟蹤、實時挖掘、實時報道。
二是智能化融合,文明實踐服務更聚人氣。在“愛定陶”客戶端建成了區鎮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線上陣地,實現“志愿者注冊、志愿活動開展、活動時長認定”等各個環節網上操作、線上認定、實時調度、實時測評。建立了群眾“點單”系統,以“群眾點單、所站集單、中心派單、志愿服務隊接單、群眾評單”的“五單”模式,為群眾提供“點對點”“一對一”的精準服務,推動志愿服務和群眾需求雙向互動互通。
三是系統化融合,文明城市創建更有底氣。在“愛定陶”客戶端專門設置了“創城進行時”“微視頻說創城”等欄目,多角度宣傳創城工作,使文明創城理念深入人心。為促進創城工作深入開展,我們在“愛定陶”客戶端開設了“不文明行為曝光臺”,真正把創城工作置于群眾的監督之下,并在“愛定陶”客戶端的“問政”板塊收集群眾對創城工作的意見建議,大大提升了群眾對創城工作的滿意度。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
齊魯晚報記者
請問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打造主流輿論陣地,塑造全媒體傳播格局方面,定陶做了哪些工作?
主持人
感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請曹麗華女士回答。
曹麗華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回答。
一是堅持移動優先,再造發稿流程。定陶融媒體中心整合廣播、電視、“兩微一端”等傳播平臺,打通策、采、編、審、發、評全流程,依托省廣電閃電云系統,構建起“一次采集、多種生成,上下聯動、全媒傳播”的全新宣傳格局。記者采集的素材經過閃電云第一時間回傳到素材庫,素材共用共享,多個平臺按需取材,改變了以往“多個平臺單打獨斗”的局面,形成了“一個團隊協同作戰”的模式。
二是消除宣傳壁壘。打通廣播、電視、網站、客戶端、微博、微信公眾號、政務號等傳統媒體、新興媒體發稿渠道,將內宣、外宣、網宣等職責融為一體,將新聞從業人員采、編、播等技能融為一體,構建了新型傳播格局,使媒體由“相加”到“相融”,真正形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融合發展傳播體系。
三是著力構建融媒宣傳矩陣。定陶融媒體中心橫向整合區級宣傳渠道,縱向對接省級乃至央級融媒體平臺,實現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中的“雙融合”。積極入駐國家級、省級平臺,在抖音、快手等商業大平臺上開設賬號,初步構建起渠道豐富、覆蓋廣泛、傳播有效、可管可控的新型融媒體矩陣。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
魯網記者
近幾年,定陶區新聞宣傳成績亮眼,請問在精品創作、正能量傳播方面有什么亮點工作?
主持人
感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請曹麗華女士回答。
曹麗華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回答。
一是定陶融媒體中心堅持內容創新、表達創新和傳播創新,深耕本土,做精內容,用有品質有價值的優質作品凝心聚力。策劃了十集文獻系列電視紀錄片《定陶紅色印記》,講述定陶兒女腥風血雨中前赴后繼、視死如歸的的英雄傳奇,展示戰爭年代定陶大地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其中《沙山寺:劉伯承在這里指揮定陶戰役》被收入山東電視臺策劃的《追尋——百年齊魯耀風華》系列微紀錄片節目?!抖ㄌ諔鹨邸帆@得2022年度山東省優秀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獎一等獎。
二是在正能量傳播方面,定陶融媒體中心以新思維、新方式創作優質融媒作品,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2023年以來定陶融媒體中心各平臺爆款頻現,100萬 作品95個,10萬 的作品600余個。在“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村村有好戲”宣傳中,組織人員,圍繞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策劃選題,制作出不同類型的新媒體作品。結合網友關心關切的新聞點進行挖掘,發布吸引網友眼球的短視頻作品。截至目前,制作相關短視頻作品40余條,獲得菏澤市“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村村有好戲”主題宣傳先進單位稱號。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
主持人 :
今天的記者提問就到這里,感謝各位發布人出席今天的發布會和對記者朋友們問題的解答。近年來,菏澤市穩步推進市級媒體一體化改革,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不斷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持續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在此,請各媒體做好宣傳報道,多角度、多層次、多形式地支持關注全市媒體融合發展工作。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圖片攝影:吳松林)